卷首语丨郭熙:华语文明 生生不息
2023年第1期
卷
首
语
本期嘉宾
郭熙
暨南大学 华文学院/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
华语文明 生生不息
在人类文明史上,华语作为一种语言文明,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。跟“中国”一样,在漫长历史中,对华夏大地语言的称说方式总是因时因地而变,因势因人而异。这里称“华语文明”,是取“华夏语言文明”“华语所构建和赖以承载之文明”的含义,与“文明语言”无关。华语文明是华夏文明的同构体,她在创造华夏文明的同时,也在创造、发展和完善自身。
华语文明根植于中国农业文明。在民族文化交流互动中,在各种文明碰撞影响下,华语文明积极吸收、消化外来文明,不断融合发展。农谚民谣、节令语、称谓语、禁忌语、吉祥语等等,都是华语文明的产物。作为中华文明的记录者、构建者、阐释者和传播者,华语文明是当今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文明之一。华语文明概念的提出,有利于深化对语言文字功能的认识,有利于更好地解释海外华人的文明传承,也有利于在人类文明新生态构建中,扩大其传承力和传播力。
作为语言学人,我们应特别重视华语文明的传承性、兼容性与和合性。
传承性使华语文明得以生生不息。华语文明代代薪火相传,不断发展,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活态语言文明。虽历经数次大的历史变迁而仍能保持强大生命力,无论是改朝换代、名称更革,还是连年战乱和移民流散,都未能阻断华语文明的传承延续。就已有文献可见,语音对应规整,语法系统稳定;文言和白话各具文化价值和表达优势共时状态下,“俗”“雅”“庄”语体并存;还有对偶、押韵、平仄和格律基础上的诗词曲赋等语言艺术产品。世人所关注的汉字文明是华语文明的重要部分。汉字形义的统一性为中文书面语“超方言”提供了基本条件,有助于打破因方言造成的华语文明传承、传播和发展障碍。
兼容性显示了华语文明海纳百川、兼收并蓄的精神。自汉唐到近现代,华语不断吸收外来成分,并衍生发展出新概念、新术语、新词语;近代以来,借鉴西方文明,完善现代语言教育,白话文书面语语法系统为适应新科技、新文学等的表达和传播而产生“欧化”等现象。另一方面,借用和吸收外来词语,也根据华语规律进行“汉化”。例如,“数学”“化学”“物理学”的“学”,“啤酒”的“酒”,“吉普车”的“车”,这些华语元素的加入,无不体现出华语文明蕴含的智慧和韧性。
和合性则让我们看到华语文明何以能与其他文明共存同荣。华语文明是一种非排他性文明,不具侵略性。历史上,华语文明不止一次随着华人播迁世界各地,但都能与当地文明和睦为邻,既传承了自己的语言文化,也推动了跟其他文明的互鉴。南洋华语和以南洋华语为基础的新马文学的形成和发展,中国南方三大方言在东南亚的落地生根,客家话在东马、在毛里求斯成为当地华人通用语,都是明证。
语言是符号系统,就其结构系统来说,无优劣之分。但是,除作为交际工具外,华语还是资源、遗产,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明。这使她有了极为特殊的地位。和谐共生是当今世界人类文明的主旋律。生生不息的华语文明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和媒介,是人类文明及其话语体系中的重要部分。如何深入认识、发掘和阐释华语文明,充分利用语言文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的凝聚功能,发挥华语强大的人类文明共建动力和兼容性,同时,增强文明比较,开展文明对话,促进文明互鉴,这些都应进入语言研究的视野。
编排:逯琳琳
审核:王 飙 余桂林
相关推荐
《语言战略研究》2022年第6期目录与提要《语言战略研究》2022年第5期目录与提要《语言战略研究》2022年第4期目录与提要
《语言战略研究》2022年第3期目录与提要《语言战略研究》2022年第2期目录与提要《语言战略研究》2022年第1期目录与提要
《语言战略研究》2022年度盘点
《语言战略研究》2023年重点选题 约稿启事丨“语言与跨国公司”专题 约稿启事丨“儿童语言教育”专题 约稿启事 | “语文教学研究”专题 约稿启事丨“语言智能”专题
本刊从未与任何第三方合作从事征稿、审稿及发稿活动,
从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、审稿费
请认准本刊官方网站界面→